English

“暗箱”操作出的两个怪圈(下)

北京商品住宅价格
1998-09-05 来源:生活时报 方可 我有话说

二、“炒地皮”的费用从哪里出?

如何能够降低商品住宅的成本是目前各种房价讨论的主题。但是,许多人在对住宅成本进行分析时,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开发商之间“炒地皮”对住宅成本的影响。

一般列出的商品住宅成本主要包括以下五项:①土地出让金;②土地开发的前期费用(包括拆迁安置与基础配套设施建设);③房屋的建设安装费;④各种税费;⑤房地产商的合法利润。目前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土地开发的前期费用和各种税费上。然而实际上,许多项目的房地产开发权是通过转让批文(实际就是通常所说的“炒地皮”)得到的,房地产商为此需要付出一笔相当可观的所谓“项目转让费”。这笔费用在目前的成本计算中显然并没有得到考虑。

据北京市华远房地产开发公司副总经理徐培建披露(经济日报98/6/24),目前北京二环以内的房地产开发权的“转让费”已经达到每建筑平方米(而非占地平方米)2500元。换言之,土地尚未进行任何开发(包括拆迁安置),土地上未来要盖的房子已经有了2500元/平方米的成本了。而据笔者掌握的资料,2500元/平方米只是平均值,许多区位条件好的地块由于多次“炒卖”,“项目转让费”还要更高。根据北京市目前的商品住宅价格计算,“炒地皮”的费用已经占到了北京商品住宅价格的1/4-1/3。

笔者认为,“炒地皮”猖獗的主要原因是北京市的土地开发机制存在问题。由于北京市政府没有垄断土地的一级市场,大量“生地”(未做任何开发的土地)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低价甚至无偿进入市场,导致开发商大量“圈占土地”。由于土地的二级市场也缺乏管理,大量生地又通过所谓“项目转让”直接流入土地的二级市场,导致“地皮”(地块的房地产开发权)被来回“炒卖”。据徐培建介绍,“炒地皮”在北京房地产界根本算不上秘密,北京市现有的700余家开发公司中约70%以上都在“炒地皮”。

为什么这么多房地产开发公司热衷“炒地皮”?因为“炒地皮”类似于“空手套白狼”,赚钱极“狠”。仍以某项目为例。某开发公司通过行政划拨方式得到某危改小区的大片土地,然后拿出几十万元设计费请一家设计院搞出一个“控制性规划”,接着便将土地分成若干地块分别进行“转让”。由于整个地块的设计建筑面积(含公建)为10万平方米(目前一般危改小区的规模),那么,按照2500元/平方米计算,该房地产公司的“项目转让费”的收入将高达2亿5千万元,投资回报率简直高得吓人,由此必将导致最后建设的住房成本大幅增加。

而实际上,几家受让土地的房地产商并未直接进行土地开发。有的是囤积土地,待价而沽;有的则将地块再次“转让”。经过多次“转让”,该地块最后落入一家非常有“实力”的开发商手中。这家有“实力”的开发商为了转移土地“炒卖”带来的巨额成本,强行修改规划将建筑的高度和面积大幅增加,导致对城市规划的严重破坏。由此可见,“炒地皮”不仅造成住房成本的大幅增加,还对城市规划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其中也有可能滋生严重的腐败问题。

关注“炒地皮”也使我们发现北京住宅市场上的另一个奇怪现象,那就是:北京的房地产商们似乎并不担心房屋会因为土地来回“炒卖”导致成本太高而卖不出去。由此反映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北京市的住宅价格可能根本不是由住宅成本决定的。

那么,影响北京商品住宅价格的真正因素是什么?一项调查表明,直到今年为止,在京的各大部、委及其下属单位基本上仍在继续实行福利分房制度。由于这些单位数量众多,同时拥有非常富足的住房预算,而且受房者的行政级别也非常高。因此,这些单位购买住房往往只注重地段,不在意价格。于是乎,北京城区内的商品住宅虽然价格高得离谱,但是照样供不应求。由此可见,北京商品住宅价格的居高不下实际上是因为有强大的集团消费支撑。在这种情况下,要想通过“国家让点税、地方让点费、开发商让点利”来降低住宅成本从而降低房价恐怕只是一厢情愿。去年底,建设部和北京市先后出台政策减免了一系列税费,但北京市今年的房价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因为一些大单位突击买房而上涨了近1000元/平方米。

笔者认为,当前北京市的房地产市场交易基本是“暗箱操作”,研究人员大都只能拿着开发商提供的一长串数字来计算住宅成本,算来算去,最后的结果往往都掉进开发商安排好的套子里。事实上,北京市商品住宅的成本中包含了开发商的很多“水分”,而这些“水分”的产生是和北京市现行的房地产开发的政策和机制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只有对这些政策和机制进行根本意义上的调整,同时增加房地产开发的透明度,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审计,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降低商品住宅价格的办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